电脑的AB盘去哪了?

本文最后更新于:May 12, 2017 pm

今天聊一个很怀旧的话题。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我们的电脑是从C盘开始的,C盘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系统盘。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要从C盘开始,而不是从A盘开始?A盘和B盘去哪了?

其实要解释的话,一句话就够了。
AB这两个盘符是预留给软驱的。
换句话说, AB盘是计算机发展初期给软驱留的位置。

下面是讲故事时间。

1、System 370

大概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准确来说是1970年6月30日的样子,IBM推出了System360的继任者——System 370。

![](https://resource.tinychen.com/电脑的AB盘去哪了? (1).jpg)

▲System/370 Model 145(图片来源于IBM官网)

关于System370的功能进步小七就不在这里赘述,有兴趣的童鞋可以打开IBM官网输入System370进行搜索既可查看相关信息。

但是IBM的System370计算机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种计算机的操作指令存储在半导体内存中,一旦计算机关机,指令便会被抹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说白了就是这种电脑并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硬盘(ROM),它只有半导体内存(RAM),因此只能将数据都存储到半导体内存中。而我们都知道,RAM是断电不保存数据的,也就是说,万一一个不小心重启一下电脑或者是断电了,你辛辛苦苦写了几天几夜的代码就没了……

想象一下你在办公室奋战几天几夜,赶在DDL之前把代码写了出来,然后累到在办公室睡着了,结果那晚就断电了,第二天PM找你要代码,好家伙,你要怎么办?

2、8英寸软盘

IBM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早在1967年,IBM的SanJose实验室的存储小组受命开发一种廉价的设备,为大型机处理器和控制单元保存和传送微代码。这种设备成本必须在5美元以下,以便易于更换,而且必须携带方便,于是软盘的研制之路开始了。

研发组:又要便宜又要便携,你咋不上天呢?

这个其实可以算是现代的软盘驱动器的鼻祖,但是在携带形式上又有点像U盘等移动存储介质。事实上,在当时计算机的体积没有达到足够小以至于能满足人们便携的时候,这种方式确实是最靠谱也是最保险的。
想象一下:一个程序猿把自己花高价买来的DOS系统装到软驱里面,然后再把自己花了毕生精力写的代码放到软驱里面,然后这很可能就是这个程序猿最大的财富了。

乍一想,怎么有点武功秘诀的感觉?

1971年,还在IBM推出了第一款8英寸的软盘,这是一种直径8英寸的表面涂有金属氧化物的塑料质磁盘,这个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软盘驱动器的鼻祖了。

▲图为8英寸软盘(图片来源见水印)

3、磁盘之父——Alan Shugart

事实上,软盘的成功推出并没有我们字面上理解的这么简单,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时,IBM公司董事长小托马斯·沃森迅速把事业扩展到美国西海岸,下令在加利福尼亚圣何塞市附近新建实验室和工厂。约翰逊带领着30多名青年工程师,在不到三年时间,就为IBM创造了引人注目的技术成果——磁盘存储器。在约翰逊领导IBM圣何塞实验室研制硬盘的过程中,一位名叫Alan Shugart的青年工程师发挥了关键作用。

实际上,Alan Shugart也是一个硅谷的传奇人物,年幼家贫的他曾经三度创业,并且两度被自己公司的董事会扫地出门,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希捷公司(全球最大的PC硬盘制造商之一)。尽管如此,这位令人敬佩的前辈还是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

后来因为Alan Shugart对于磁盘的杰出贡献,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磁盘之父。

▲Alan Shugart

4、5.25英寸软盘

上面说到的Alan Shugart,不久后就离开了IBM,并且创办了一家名为Shugart Associates的公司。没错,就是用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公司。

当时Alan Shugart和其他几位联合创始人的目标就是打造一家出色的八英寸软盘驱动器制造公司。因为,当时软盘驱动器制造工业刚刚起步,而且这项技术是IBM公司的薄弱环节。于是,他们就决定以此为契机大干一场。

但是,8英寸软盘虽然便携,始终还是大了些。后来他们就推出了5.25英寸的软盘。

▲如图从左往右以此为3.5/5.25/8英寸软盘(图片来源见水印)

5、3.5英寸软盘

5.25英寸的软盘虽然从体积到容量上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它还是有很多缺点,比如软盘采用的外包装比较脆弱,容易损坏,体积也比较大。因此很多厂家并没有满足于这种软盘,他们都在不断地进行探索,以寻求更为先进的软盘。

新一代软盘的开发终于被日本的索尼公司拔得头筹。

1980年,索尼公司率先推出体积更小、容量更大的3.5英寸软驱和软盘,不过刚推出的时候在当时并没有被一些主要PC厂家所接受,市面上流行的依旧是5.25英寸的软盘。

1982年,微软基于索尼的3.5英寸软盘标准制定了统一的行业标准。

但是标准制定了是一回事儿,人家用不用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关于3.5英寸软盘的普及,这里我们还要提一下苹果公司。

1984年,苹果推出的麦金塔(Macintosh)电脑,根本就不存在5.25英寸软盘接口这种东西,直接就上了3.5英寸的软盘接口。这个能不能算是帮忙普及小七还真的说不准,但是至少可以说明苹果在换接口这件事上还是不遗余力的。

2016款MacBookPro:喵喵喵?

为什么要占用AB两个盘符而不是A一个?

这个说起来就有点扎心了。当年的软盘容量普遍不大,一般都是几十KB。后来大的有几MB。

那么我们说回一开始软盘容量还是几十KB的时候。假设只有一个软盘接口,然后你需要从一张软盘复制数据到另一张软盘上,你只能先将数据复制到半导体内存(RAM)中,然后拔出第一张软盘再插入另一张软盘完成复制。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

假设我要一次复制60KB的数据,而RAM只有32KB那怎么办?

额……好吧,那就给你两个软盘接口吧。

还有一说是随着操作系统的发展,一些指令不能像以前那样将其从软盘中存放到RAM中操作,因此需要额外读取操作数据的时候只能再多加一个软盘接口。

不管怎么说,两个软盘接口在某些时候总是比一个要方便很多的。

6、硬盘驱动器

人的野心是永远没有办法满足的,不然就不会有科技的进步这一回事儿了。硬盘当然是越大越好,很快人们就发明了存储容量更大的硬盘驱动器(即为我们现在用的机械硬盘),硬盘驱动器也很快凭借其容量大,速度快的优势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支持。

但是,早期的硬盘驱动器只能作为软盘的“从属”。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硬盘驱动器刚出来的时候,操作系统还是装在软盘上面的,开机还是得要像之前那样,先插入软盘,然后开机,电脑从软盘中读取数据进行操作,硬盘还是不能当作启动盘的。所以硬盘驱动器的盘符就是从C开始的。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到了MS-DOS 5.0时代,微软官方钦定了C盘作为系统的启动盘/主硬盘。

随后,软盘渐渐地被淘汰,但是AB这两个盘符还是为他们空出来了。

2006年,Alan Shugart因心脏病手术失败而永远离开了我们。